当前位置: 首页 / 新闻与回顾 / 教育天地

留言信息

学生姓名:

家长电话:

备注:(年龄、性格、活动期望值)

深圳夏令营:养育孩子,你所有的担心,都会成真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1-03-02  浏览次数:11528

最近期末考试成绩下来,朋友张姐可是担心坏了。看着儿子的卷子,本来应该都做对的题,最后都因为马虎丢了分。

张姐问我,你说孩子马虎不细心是因为什么,有没有办法改进呢?

我也反问她,孩子在考试之前,你有没有叮嘱他一定要自信,不能马虎,千万不能马虎,万万不能马虎。

听我这样一问,张姐开始回想:这孩子从小就这样,随我小时候的样子。明明会做的题,他连题目都读不完。每次考试前我都提醒他,平时寒假暑假做题我也总是强化专注力训练。

是啊,像张姐这么担心,还总是刻意跟孩子强化,为什么孩子还总是“往枪口撞”呢?

其实问题的原因,并不是父母说得太少,而是我们说得太多。

你越担心的事情,越是在嘴边念叨的事情,孩子总会“帮”你实现。



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段子:

有些中国家长,一看到孩子聊天发信息,就怀疑在早恋;

一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,就认定最近不用功;

一看到孩子上网,就担心浏览不健康网站……

这些担忧的逻辑完全可以倒过来:

因为父母怀疑孩子早恋,所以孩子开始聊天发信息;

因为父母怕孩子学习不用功,所以孩子成绩下降;

因为父母担心浏览不健康网站,所以孩子经常上网浏览。

父母的担心,总说是“为孩子好”,但是最终都变成了“为孩子不好”。

强化了太多的担忧,孩子也会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忧心忡忡,最终因为焦虑而走向糟糕的结果。

1

你的不接纳,都投射给了孩子

养儿一百岁,长忧九十九。

孩子在成长的路上,有太多我们把握不住,害怕失控的地方。也有太多,戳中我们自身恐惧的地方。

我们对自己的不接纳,往往会变成对孩子的不接纳。

就像一个跷跷板一样,我们把自己压抑的部分,传递给了孩子,让孩子“代替”我们释放那些压抑。

电视剧《虎妈猫爸》中,赵薇饰演毕胜男从小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,父亲对她的教育就是一定要“必胜”。

考试不能失败,重要的考试更要成功。人生不能失败,事业更是要成功。

毕胜男是个很努力的女孩,她从小地方出生,凭着自己的努力,一步步走上大城市精英的位置。她所走的每一步,都是拼尽全力。

她对自己最大的不接纳就是失败,尤其是学习成绩的失败。

于是,她把父亲对待她的那一套方法,全用在了女儿身上。

集全家之力,卖掉豪华大房子,换取老破小的学区房。不允许女儿看电视,吃饭也要合理营养,多吃菜少吃肉。

为了女儿更好的幼小衔接,她辞掉了高薪工作,只为了伺候女儿的一日三餐。

在这样的强化环境下,终于,女儿变成了她最害怕的样子。不仅学校成绩不好,而且心理出现问题,甚至开始怕她,讨厌她。

父母将自己的阴暗,压抑投射给孩子,就是相当于在给孩子创造一个负面的环境。

一个人越是不接纳自己,投射出去的东西也就越多。

我们总希望用自己不接纳,“推动”孩子进步。但是结果往往是,我们不接纳自己,不接纳孩子,并且非常擅长捕捉这些不接纳的部分。

一旦孩子出现一点点倾向,我们就会奋力扑灭小火苗,那么,孩子就越容易把火苗燃烧起来。

2

越是担心的事情,越可能无意识强化

闺蜜家的女儿从小就瘦瘦小小的,她也总是跟我们念叨,这孩子太挑食了。只爱吃肉,不爱吃蔬菜。就算吃蔬菜,也只吃有叶子的菜,像胡萝卜、芹菜这种没有叶子的菜,一口也不吃。

我一开始觉得很神奇,小孩子而已,她怎么能判断出什么菜有叶子,什么菜没有叶子呢?

直到有一次,和她们母女一起吃饭我才知道。她女儿并非一开始就不爱吃,而是她总是在暗示女儿“你不爱吃这个”。

闺蜜用叉子叉起一块胡萝卜说:宝宝吃一口胡萝卜吧,这个菜其实也有叶子的,只不过被扔掉了。

又看着一直吃肉的女儿说:宝宝,光吃肉不健康,你不能只爱吃肉肉。

看了这一幕我才知道,哪里是孩子天生挑食,而是父母在提醒孩子:你很挑食。

担心孩子挑食的父母,最终孩子往往被养得干干瘦瘦的。

孩子的大脑加工能力没有那么强,我们不断强化的时候,孩子听到的只是我们担忧的部分。

我们担心孩子挑食,他们就会认为“我喜欢挑食”;我们担心孩子受欺负,他们就会认为“我是容易被欺负的人”;我们担心孩子学习不好,他们就会认为“我没有学习好的能力”。

一个人自己都不信任自己,又怎么能真正做好一件事呢?

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:“你越担心什么,什么就会控制你。”

我们担心的问题,同样会变成对孩子的控制。

孩子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,带着无限渴望去探索世界。可父母的强化不断给他们增加负担,让他们畏手畏脚,失去了最初的勇气。

孩子想要摆脱父母的强化,摆脱父母的控制,就会用叛逆的方式来获得自主权。

我们也许会觉得,孩子越是想要获得自主权,不就越应该用行动证明自己可以做到吗?

但是其实孩子的逻辑是,父母的不信任激发了他们的挫败感,为了对抗这种感觉,为了摆脱父母的控制,他们只能用对抗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独立。

你让他好好学习,他就偏偏用不好好学习,来寻求自由。你让他别玩手机,他就用沉迷手机来验证自我空间的存在。

3

暗示这么重要,不如积极一点

尹建莉说:孩子天然地想行为得体,希望得到肯定,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时,内心会非常愧疚,如果这时家长提醒“小心”,他会立即意识到自己的“不得体”被别人注意到了,内心很不自在,注意到的人越多,他越羞愧。

这就是暗示的力量,你暗示孩子什么,他就会走向你暗示的方向。

既然暗示的力量这么伟大,那么我们为什么总是用消极的内容,去提醒孩子呢?

知乎上有一个问题:为什么有的父母从来都不信任自己的孩子?

有一位网友举了自己的例子,她五岁的时候妈妈从来不允许她吃零食,压抑了太多的美食欲望,让她开始想办法吃到零食。

爸爸口袋里的钱,就成了她的目标。偷了点零钱之后,她去买了想吃的无花果和冰棍。

到了晚上,爸爸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钱少了,就问她你看见了吗。她慌得不行,赶紧说了一句“我没拿”。

爸爸一边念叨着“我到底花哪儿了”,一边说“我当然知道你没拿,你是什么人我还不知道嘛”。

就是爸爸这样不经意的一句话,让她从此再也没有偷过钱,也不喜欢做偷偷摸摸的事情。上大学的时候,考政治和思修大家都默认作弊,只有她默默背下了所有的题。

她的故事,完美地见证了积极暗示与消极暗示的区别。

当父母害怕孩子吃零食的时候,孩子一定会想办法吃。当父母相信孩子的品德时,孩子一定会拥有美好品德。

说到这里,也许会有家长好奇:孩子真的有问题,难道不让人说吗?

不,不是的。

我们不是不能说,而是要用正确的方式说。如果孩子真的有问题,那就温和而有力量地指出。

如果那些问题只不过是我们的担忧,孩子完全有能力应对,那么不妨给他们成长的空间。

我们总是盯着孩子的小毛病,只不过是与孩子建立了共生的关系,没有区分开“我的事情”和“孩子的事情”。

通过掌控孩子,来回避我们自身的问题,名义上是为了孩子好,其实是害怕自己不安。

给孩子多一点信任,他们真的更容易变得我们期待的样子;

控制自己的絮叨,把更多精力转移到改变自己上面;

给孩子积极暗示,让暗示的力量引导孩子扬帆远航。

来源:萨提亚育儿


夏令营 冬令营 周末活动 亲子活动 研学旅行



 
 

 
选择我们的八大理由
奥德曼专业营地
奥德曼专业营地
甄选高端
优秀营地
完善的教育体系
完善的教育体系
知名素质教育品牌
影响力营地教育品牌
全天候安全保障
全天候安全保障
独立营地
24h全程辅导
医疗配套
医疗配套
随队医护人员
全程呵护
资深师资团队
资深师资团队
小队导师制
师资配比1:5
全方位保护
全方位保护
双重安全机制
完善保险体系
专业化课程体系
专业化课程体系
十年知名品牌
北大师资顾问
营地标准食宿
营地标准食宿
营养围餐
舒适住宿
成立至今
50家分公司
全球夏令营
多达150条线路
受益人群
200000+位学生
客户真实满意度
96.7%
长期服务单位
180家(持续增长)